学龄前儿童常见问题

儿童成长 2024-04-21 20:13:59

  孩子的成长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,很多问题需要父母防微杜渐,发现并及时改正他们身上的问题。特别是对于学龄前,四五岁的儿童。在这个时期,父母双方应该站在同一立场,对孩子的管教要一致,这需要夫妻双方经常交流对孩子的看法,尽量避免分歧。孩子常见的问题,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

  这一点,尤其是刚进幼儿园的孩子,往往不愿去幼儿园,有的甚至抱着妈妈的腿哭闹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,首先是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。上幼儿园之前,孩子主要和父母黏在一起,建立了稳定的依赖关系。孩子在离开自己的父母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“分离焦虑”,产生情感上的恐惧与不安。其次,是习惯上的不适应。孩子在家自由散漫惯了,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。到幼儿园后,要遵守统一的规则纪律,这种习惯上的冲击使孩子感到极大的不适应,从而产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。

  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,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玩耍,每周带着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几次;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、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,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,多与他人交往。

  幼儿园以后,孩子开始由独自游戏、玩耍发展到与其他小朋友合作,进行互动、合作性的活动。比如各种比赛的小游戏,角色扮演等。

  这个过程中,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伙伴交往,或者遇到“霸道”的同伴——抢他的玩具、打他等,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情绪。可能有拒绝去幼儿园,变得爱哭、恐惧,不能集中注意力游戏、玩耍,对父母又开始过分依赖等。

  如果孩子的表达有困难,也会有情绪上的紧张。怎样察觉孩子是否紧张呢?例如很容易泄气;容易发脾气;容易哭,一哭就停不下来,不管父母怎么哄他;甚至有攻击行为,都是孩子紧张时的典型表现。

  所以说上幼儿园以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,如果在幼儿园有问题,父母可以通过一些诱导性的话,引导孩子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,对症解决问题,也可以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解决。

  有些孩子在遭受挫折时,比如受到父母的惩罚、同伴的讥讽和侮辱后,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。

  生长在不和睦家庭的孩子会学习父母争吵和打架的行为;而好嫉妒的孩子也有可能通过伤害兄弟姐妹或小朋友,来获得父母或老师的关注。

  对待有攻击行为的儿童,父母不要用体罚的方式。家长在制止其行为后,带他到安静的地方,让他自己反省,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家长应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、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发泄情绪,比如玩一些费体力的游戏等,并帮助孩子获得团体的认同。

  很多学龄前儿童开始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会产生一种痛苦、自责的情感反应,称为“内疚感”。比如不小心打碎了花瓶、撕碎了书本,有的会呆呆地站在原地,双手不停的互搓着,或者用手卷着衣角,有的会不停的说“对不起”。还有的孩子会下意识的逃跑,逃避所犯下的错误。这都说明了孩子的道德意识开始发展。

  如果父母对孩子犯下的错误,采用批评、恐吓、体罚的方式处理,孩子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。这不利于孩子如何更好地学习处理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麻烦,遇事可能变得更加退缩和封闭。

  有时候孩子也会把这种来自父母的压力发泄到其他孩童身上,或者玩具上,发生更多的同伴间的冲突、破坏玩具的行为。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小朋友不和他玩,孤立他,又导致他的社交困难!

  孩子的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密切关注,但又不能过度关注,这很考验家长的智慧。